陆羽煎茶的传说 《茶经》

说起茶,就不得不提茶圣陆羽。他写下中国第一本茶书:《茶经》,从地理历史到采制烹煮做了系统的梳理,为茶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弘的文化体系。我们现在流行的饮茶泡茶的方式,也是因为他才流行于民间,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家,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饮茶习惯。


他从21岁起决定写茶经,然后便开始四处游历考察,一本《茶经》,他前前后后写了二十六年。

下文通过六个步骤告诉你,茶圣陆羽是怎么炼成的?

01

公元735年深秋的一个早晨,大唐帝国的复州竟陵(湖北天门),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因事外出,经过竟陵一座小石桥时,他听见一群大雁叫声凄惨。出于好奇,便走过去看个究竟。这一看,他赫然发现——大雁们竟用翅膀守护着一个男婴。

这男婴,两三岁模样,已冻得全身发紫,快要气绝。智积禅师赶紧将婴儿抱起,急急送回寺内,收养起来。不知道这个弃婴的名字,智积禅师便用《易经》算了一卦,卦曰: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。这卦是什么意思呢?

就是大雁成群,空降于陆地,虽然力量并不强大,但凭借羽毛之势显得巍然壮观。引申为“可借助一种手段光耀人生”。此卦,甚吉。于是智积禅师就给婴儿起名为“陆羽”,字“鸿渐”。

02

智积禅师非常喜欢饮茶。

所以禅修之余,便给徒弟们讲解如何煮茶。谁知这一众徒弟中,唯有幼童陆羽冰雪聪明,七八岁时,他已能煮出一手好茶。智积禅师特别宠爱他,渐渐,他就有了让陆羽继承衣钵的念头,开始让陆羽参习佛法。哪知陆羽对此毫无兴趣,于是他就成天像唐僧一样碎碎念。

陆羽受不了,就怼师傅:“儒家说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如果我现在学佛,成为僧人,就没有香火可以传承下去,那我不就是大不孝了吗?不行,我要学习孔孟文章。”

禅师一听,生气了:“你小子懂个屁啊,不要跟我谈什么孔孟之道,告诉你,佛法才是大道。”

师傅一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
智积禅师决定收收陆羽的心,给他安排了一系列苦力活。“扫寺地,洁僧厕,践泥圬墙,负瓦施屋,牧牛一百二十蹄。”扫寺院、洁厕所,踩烂泥、敷墙壁,背瓦片、盖屋顶,外加管理三十头牛。

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陆羽回心转意,哪知道陆羽根本不吃这一套,反而更加渴望“读书识字,行孔孟之道”。

有一天,陆羽从一书生处,得到一本张衡的《南都赋》。他虽不识字,却坐在牛背之上,模仿小学生,哼哼呀呀起来。师傅目睹此景,气得直跺脚,唯恐陆羽受孔孟书籍的影响,而离学佛参禅越来越远。

于是就把陆羽禁锢起来:“从今以后,不得出寺,一寺草木就交给你管了。”并叫来一位师兄管教他。陆羽渴望“读书识字”而不得,心如死灰,像丢了魂一样。师兄见他做事精神恍惚,以为他偷懒,便用鞭子抽他。

12岁那年,陆羽修剪杂草时感叹:“岁月一天天过去,我读书识字之梦恐怕再也无法实现了。”他越想越悲伤,竟呜咽起来。师兄见状大怒,便用鞭子狠抽他,直到鞭子断成两段。

那天晚上,陆羽抚着身上伤痕,越想越生气,越想越不甘,于是翻身起床,爬过高墙,踉踉跄跄地逃出了龙盖寺。

03

第二天早上,陆羽从路边醒来。一摸肚子,已然呱呱作响。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:“我以后可怎么生活啊?”

正当他愁眉不展之际,一个戏班子吹吹打打走了过来。12岁的陆羽就此加入了戏班子。很多人一看陆羽这名字,以为他一定风流俊朗,其实不然,他长得很丑,他在自传里写道:“有仲宣、孟阳之貌陋。”就是长着三国王粲、晋朝张载那样的丑貌。

不过这副丑貌,恰好成了戏班收留他的“优势”,因为戏班正好缺少一名丑角。没想到这一唱丑角,陆羽竟然还唱出了名声。

公元746年,竟陵举办了一场大典,陆羽所在戏班也受邀出席了庆典。庆典之上,陆羽亮了几嗓子,没想到竟然迷倒了竟陵太守李齐物。李齐物走到后台找陆羽闲聊,闲聊中,他知道了陆羽“读书识字”之梦,于是立即提笔写了一封推荐信:“你带着信,去火门山找邹夫子。”邹夫子,乃当时著名的教书先生。

陆羽在李齐物推荐之下,便成了邹夫子门下弟子,从此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。

04

这一学,就是6年。六年中,他不仅学会了识字,更练出了一手好文章,与多名唐朝诗人都有诗文唱和来往。学会了识字做文,陆羽就迈出了走向茶圣的第一步。

753年,陆羽辞别邹夫子,回到竟陵。恰巧这一年,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。

这一贬,就被贬到竟陵做了司马。一来二去,就和陆羽成了忘年交。这崔国辅,乃当时知名学者,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文,更难得的是,他和陆羽有同一癖好——爱喝茶。

于是,两人便经常结伴出游,在竟陵周边县郡去淘好茶,然后烹茶品饮,谈诗论文。这样不亦乐乎的时光,一晃就是两年。

有一天,崔国辅对陆羽说:“我觉得人这一辈啊,最极致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,然后竭一生之力去把它做好。你这么喜欢研究茶,有没有想过把它做成学问?”

一语惊醒梦中人。陆羽从此立下宏愿:“我要研透天下之茶。”

05

说来真是凑巧。

就在陆羽立下宏愿的这一年,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,动乱迅速波及竟陵。像是老天爷要安排他上路一样,陆羽便跟着一众难民迁徙,开始了“寻遍天下好茶”之旅。这一走,他就走遍了半个中国。

每到一地,别人是讨口。他不,他是访茶。不把当地茶叶状况搞个明白,他是绝对不会离开此地。正因这份执着,多年后,他写《茶经》时,才能纵横捭阖地条分缕析,将全国分为8大茶区和44个产茶州郡,并挖掘出了一系列顶级好茶。如浙江顾渚紫笋茶、江苏宜兴阳羡茶等,都是经过陆羽挖掘推荐才成为贡茶的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经过大范围考察之后,陆羽建立了“好茶之标准”:

“其地,上者生烂石,

中者生栎壤,下者生黄土。

凡艺而不实,植而罕茂。

法如种瓜,三岁可采。

野者上,园者次。

阳崖阴林,紫者上,绿者次;

笋者上,芽者次;

叶卷上,叶舒次。

阴山坡谷者,不款项堪采掇,

性凝滞,结瘕疾。”

此标准,至今仍被茶人奉为“圣经”。精通了种茶、识茶,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二步。


06

公元760年,陆羽“流浪”到了浙江湖州。那一日,他考察湖州茶叶时,路过了杼山妙喜寺。他口渴了,便入寺内讨一杯茶喝。他端起茶杯,啜了一口,整个人顿时像被冻住了。好一会儿,他才回过神来,咂摸着嘴说:“这是我20年来喝过的最好的茶。”

陆羽又问:“这茶是谁煮的?”僧人回答:“皎然师傅。”就这样,陆羽结识了僧人皎然。这个皎然,不仅是名僧,更是唐朝大诗人,《全唐诗》百分之一的诗都是他写的。

但他最最出色的绝技,不是佛学,也不是诗文,而是他的煮茶之术。他的煮茶之术,可谓当世第一。曾写下著名烹茶之书——《茶诀》。

见到皎然,陆羽立马跪倒在地:“请指点我煮茶之术。”就这样,陆羽在妙喜寺住了下来。他教皎然种茶、养茶、识茶,皎然教他烤茶、做茶、煮茶。

彼此惺惺相惜,成为一生挚友。

在妙喜寺居住的两年里,在皎然的点拨与自己的融汇之下,陆羽不仅首创了做茶之“采、蒸、捣、拍、焙、穿、封”等七大工艺,更是整理了一系列煮茶秘技。比如,著名的“三沸理论”:“其沸如鱼目,微有声为一沸,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,腾波鼓浪为三沸,已上水老不可食也。”

精通了做茶、煮茶,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三步。

2019-12-05 09:57:43 通过 网页 浏览(3188)

共有0条评论!

发表评论

更换一道题!